XX 学校教务处 2025年春季学期
教学工作计划(适用于九年一贯制学校)
一、指导思想
以国家 “双减” 政策和新课标理念为根本指引,紧密围绕学校 “五育融合” 的长远发展目标。在课堂教学方面,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,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摒弃传统的单一讲授模式,引入小组合作学习、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形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。同时,不断优化校本课程体系,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,开发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校本课程。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管理,从备课、上课、作业批改到教学评价,都建立起完善的规范与标准。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,通过组织各类培训、教研活动,为教师提供学习与成长的平台,促进小学部与初中部教学的无缝对接,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。
二、学期目标
教学质量目标
- 小学部:通过强化教学过程管理,优化教学方法,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,确保各科合格率达到 95% 以上,优秀率达到 50% 以上。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,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,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。
- 初中部:聚焦中考学科,通过深入分析历年中考真题,把握命题趋势,调整教学策略,实现中考学科优秀率提升 10%。同时,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规划指导,确保普高上线率保持在 85% 以上。
教师发展目标
- 积极组织开展校级教研活动,全年不少于 15 次,活动形式涵盖专题讲座、教学观摩、案例分析等,为教师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。扎实推进 3 项区级课题中期验收,确保课题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、实用性和推广价值。
- 针对青年教师,开展 “三课” 达标活动,通过备课指导、上课点评、作业设计研讨等方式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,实现青年教师 “三课”(备课、上课、作业设计)达标率 100%。
学生成长目标
- 丰富校本特色课程,涵盖艺术、体育、科技、人文等多个领域,吸引 100% 学生参与,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。加强体育教学与训练,确保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达到 92% 以上。
- 针对学习困难学生,建立 “一生一策” 帮扶机制,为每位学困生配备专属导师,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,定期进行学业辅导与心理疏导。
三、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
夯实教学常规管理
三级备课制度
- 小学部:采用 “个人初备 – 年级组共备 – 学科组精备” 的模式。个人初备阶段,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,结合学生实际情况,撰写初步教学设计;年级组共备时,同年级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方法等,分享教学经验与资源;学科组精备环节,由学科骨干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精细打磨,重点加强 1 – 3 年级拼音教学的衔接,确保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。
- 初中部:推行 “大单元教学设计”,教师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,整合教学内容,设计教学活动。每月组织跨年级教材研讨,打破年级界限,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与把握。教务处每周随机抽查 1 个年级的备课记录,及时反馈问题,督促教师改进。
课堂教学规范
- 推行 “5 + 30 + 5” 课堂模式,即 5 分钟预习检测,通过提问、小测验等方式,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;30 分钟精讲,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,深入浅出地讲解重点知识;5 分钟当堂训练,布置针对性练习题,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。
- 初中部试点 “分层走班教学”,根据学生的数学和英语学习成绩、学习能力等因素,将学生分为 A、B 班,实施动态管理。A 班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深化,B 班侧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升,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。
作业管理优化
- 小学 1 – 2 年级:以实践类作业为主,占比达到 60% 以上,如手工制作、绘本创作、生活小调查等,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。每周推行 “无作业日”,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阅读、亲子互动等活动。
- 初中部:构建 “基础 + 拓展 + 实践” 作业体系,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,拓展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,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。每日公示作业量,接受家长和学生的监督。每月开展优秀作业设计展评,展示优秀作业案例,供教师和学生学习借鉴。
课程建设与实施
国家课程校本化
- 开发《趣味数学思维》(1 – 3 年级)、《生活中的物理》(7 年级)等拓展课程,将国家课程内容与学校特色、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例如,《趣味数学思维》课程通过数学游戏、数学故事等形式,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;《生活中的物理》课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,探究物理原理。
- 大力推进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,完善实验教学设施设备,确保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%。加强实验教学管理,规范实验操作流程,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。
课后服务升级
- 小学部:开设 “非遗传承”“少儿编程” 等 12 门选修课,邀请专业教师或民间艺人授课,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。
- 初中部:构建 “学科培优 + 兴趣社团 + 作业辅导” 三维服务体系。学科培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,进行拓展性学习;兴趣社团涵盖文学、艺术、体育、科技等多个领域,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;作业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疑难问题,提高学习效率。每周三设为 “无边界学习日”,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,如 “校园植物探究” 项目,融合生物、地理、美术等学科知识,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。
教师专业发展
分层培养计划
- 新教师:实施 “六个一” 工程,即上一次亮相课,展示教学风采;建立一份成长档案,记录成长历程;撰写一篇教学反思,总结教学经验;参与一次教学研讨,学习先进理念;阅读一本教育专著,提升理论水平;完成一次教学设计,提高教学能力。
- 骨干教师:承担 1 项微课题研究,聚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,开展行动研究;开展 2 次校级示范课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3 月举办 “教学开放周”,邀请教研员驻校指导,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评价与建议。
教研活动创新
- 每月举办 1 次 “同课异构” 擂台赛,中小学教师交叉听课,共同探讨教学方法与策略。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,通过对比分析,相互学习,共同提高。
- 建立 “教学问题库”,收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,每月确定一个主题,开展主题式教研。例如,围绕 “小初衔接策略研讨” 主题,组织教师分享经验、交流心得,共同探索有效的小初衔接方法。
学生发展支持
学习质量监测
- 小学部:推行 “乐考” 改革,采用游戏化、情境化的测评方式,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评价,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。4 – 6 年级增加学科素养测评,除了考查基础知识,还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、逻辑思维、实践操作等能力。
- 初中部:建立 “周清 – 月测 – 模考” 三级监测体系。周清对本周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检测,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;月测对本月学习内容进行全面考查,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;模考按照中考标准和要求进行模拟考试,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与题型,提高应试能力。5 月开展全学科 “学生学习力诊断”,通过问卷调查、心理测试、学习行为观察等方式,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状态,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。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