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——《洪应明》
王戎不取道旁李
教学目标:
1.能正确、流利、有韵味的朗读课文。背诵课文。
2.能借助注释,理解课文内容。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。
3.学习王戎善于观察、善于思考、善于分析的精神。 教学重点:
- 能正确、流利、有韵味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。2.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。
教学难点:
1.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。
2.学习王戎善于观察、善于思考、善于分析的精神。
一、故事导入:课前三分钟 学生讲述《王戎观虎》的故事。
师:刚才***同学简单介绍了王戎,并且讲述王戎小时候发生的故事,今天我们要学习一 篇关于王戎的文言文——王戎不取道旁李(出示课题,齐读课题)
二、提出问题
1、课题是什么意思呢?(引导学生回答:王戎不摘道路旁边的李子)
2、看到这个课题,你能提出什么问题? (预设:1、王戎是谁?
2、为什么王戎不摘到路边的李子?)
三、自主探究
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遍,注意读准字音,读出节奏。读完的同学用坐姿告诉老师,开始: 1.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,要求读正确、流利。
2.师点评
3.针对不好:(请全班同学齐读),着重强调: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,折的读音
4.师:要想学习好文言文,不仅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它,还要读出文言文独特的“味道”。 5.师:刚才同学们试着朗读了这篇文章
- 师: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,并试着用铅笔划分节奏。(播放录音)
7.师:(出示节奏图)。同学们,这是老师划分的节奏,你们刚才划分的节奏与老师划的 一样吗?现在按照你自己划分的节奏读一遍,再按老师划的节奏读一遍。你们比较一下怎样的 节奏读起来更有韵味一些。(自由读,师巡视,引导学生标好节奏)
8.师:再读:指名读,男女生分开比赛读。读出韵味。
(设计意图:学生接触的文言文不多,要能理解文中意,必先读文之韵味。所以设置自已 试读,录音范读,学生跟读等环节,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听音正韵)
四、小组合作:
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
(一)师:同学们,学习文言文,除了会读,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明白文言文的意思。 我们以前也学过一些文言文,谁来说说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常用方法(板书):
1、借助注释
2、联系上下文
3、联系生活实际经验
良辰美景奈何天,便赏心乐事谁家院。则为你如花美眷,似水流年。——《汤显祖》
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——《旧唐书 ·魏征列传》
4、想象、补充内容
(二)小组合作:
1.借助理解文言文词语的常用方法,理解字词意思,组员互相补充,逐句疏通文章内容。 2.想一想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?组员相互分享,补充回答。
(师要一边巡视一边看学生的理解情况)
(1)出示:王戎七岁,尝与诸小儿游。
尝:曾经诸:许多 游:游玩
翻译:王戎七岁的时候,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。
(2)出示: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,诸儿竞走取之,唯戎不动。
折枝:把树枝压弯了 (你是用什么来理解折枝的?说说你的思路。 联系生活实际 果子太多太重了,树枝被压得弯下去了。 )
竞走:争着跑过去“走”在以前的文言文中就学习过是跑的意思,怎么样跑呢?
看到这么多李子挂在枝头,又不要钱,又有那么多小伙伴在,应该是争先恐后地跑过去。 之:文言文中的“之”常常做“指示代词”指代某一种事物,联系上文的“多子折枝”可以知道,
他们摘的是李子,所以“之”指的就是李子。 唯:只有
翻译: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,压得树枝都弯下来了,小伙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去摘李 子,只有王戎站在原地没有动。
(3)出示:人问之,答曰:“树在道边而多 子,此必苦李。”
用什么方式来理解这呢? 联系上下文理解 之:指代“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”这件事。
翻译: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,他回答说:“这树长在大路边上,还能有这么多李 子,这一定是苦李子。”
王戎的猜测正确吗?
(4)出示:取之,信然。
这里的“之”指什么?(用什么方式来理解这个“之”呢? )——联系上下文理解 之:指代“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”这件事。
翻译:摘下李子品尝,确实如此。
(看着板书讲解: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戎——非常聪明。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, 而是先写别的小孩“竞走取之”,再过写“唯戎不动”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?(对比) 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?(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))联系实际讲对比: 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,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,而且经常用。生活中这样 的对比还很多,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。
(设计意图:通过同桌交流,借助注释,师生共同理解等方法,解决文中生字及生词的意 思,以此帮助更好的理解文意。)
熟读成诵
1、理解了文意,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,让我们带着对王戎的敬佩之情再 来读一读这则古文吧!
全班齐读: 王戎不取道旁李
王戎七岁,尝与诸小儿游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,诸儿竞走取之,唯戎不动。人问之,答
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!——《增广贤文》
人人好公,则天下太平;人人营私,则天下大乱。——刘鹗
曰:“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。”取之,信然。
师:谁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一个故事! (学生点评)
王戎七岁的时候,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。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,结了很多李子,枝条 都被压弯了。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。只有王戎没有动。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, 王戎回答说:“这树长在路边上,还有这么多李子,这一定是苦李子。”摘来一尝,果然是这样。
老师总结:翻译文言文,不仅借助注释、联系上下文、联系生活实际经验,还要通过想象、 补充内容,这样文章才会更加生动具体,平时写作文也要做到这一点。
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学习得还是挺透彻的,现在我们来
五、总结反思:
1.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,王戎为什么不去?
王戎认为,李树长在大路边,还有这么多李子,一定是苦李子。 2.说说为什么“树在道边而多子,此必苦李”。
李树长在路边,如果这李子好吃的话,早就被人摘光了,没人摘的话,就一定是苦的,不 好吃。
3.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?
善于观察,勤于思考,懂得分析。(板书)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