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春季少先队工作计划
目录
一、指导思想
二、工作目标
(一)以“育德”为先,厚植思想根基
(二)以“养习”为本,塑造文明队风
(三)以“承文”为要,传承优秀文化
(四)以“践行”为重,增强社会责任
(五)以“聚力”为基,提升组织效能
三、具体工作安排
(一)以“启智”为先,凝聚思想共识
(二)以“导行”为主,抓实行为养成
(三)以“传承”为重,弘扬文化传统
(四)以“践行”为基,增强社会责任
(五)以“聚力”为基,提升组织效能
四、时间安排
(一)以“基础”为先,夯实开学根基
(二)以“推进”为主,稳步落实计划
(三)以“总结”为要,固化成长成果
附:少先队每月工作安排表
(一) 常规安排表
(二) 每月工作安排
1.2025年2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2.2025年3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3.2025年4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4.2025年5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5.2025年6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6.2025年7月少先队工作安排
——承蛇年精神,扬队员风采
一、指导思想
蛇盘玉柱腾祥瑞,队员红星映朝阳。在这充满希望的蛇年,我们以少先队员特有的朝气迎接新的征程。蛇象征着灵动与坚韧,少先队则承载着爱党爱国的初心。我们将用智慧点亮理想,用行动书写担当。让每一位少先队员如腾空而起的巨蟒,汲取智慧,怀揣梦想,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路上,成为民族复兴的筑梦人,为祖国的明天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!
二、工作目标
(一)以“育德”为先,厚植思想根基
1.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,强化队员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的品质培育。少先队工作要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设计一系列系统化的教育活动,将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中。通过课堂教学、主题宣讲等方式,帮助队员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,并转化为实际行动。同时,加强爱党爱国教育,结合重要纪念日和红色历史故事,开展队史、党史学习,引导队员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。
2.结合队史、党史教育,引导队员将爱党爱国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通过组织队员参观党史、队史展览馆,举办党史、队史知识竞赛等活动,增强队员对党和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通过故事会、讲座等形式,让队员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,感悟他们的崇高精神,激发队员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。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,开展“红领巾故事会”,让队员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学习心得,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思想根基。
(二)以“养习”为本,塑造文明队风
明确日常行为规范要求,推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工程。建立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,涵盖队员在课堂、课间、餐厅、宿舍等各个场景的行为要求。通过制定《少先队员行为规范手册》,让队员明确自身行为的标准和目标。推行“文明礼仪养成工程”,通过日常监督和引导,帮助队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。通过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,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管理,确保规范养成有实效。
开展专项评比活动,通过典型示范和表彰激励,带动全队行为习惯的改进。定期开展“文明礼仪标兵”评选活动,通过评选出表现优秀的队员,树立榜样,激发全队队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评选,通过中队推荐、班级投票等方式,选出“文明礼仪标兵”,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和宣传。通过榜样的力量,带动全队队员向优秀行为标准看齐,逐步形成文明礼仪、团结友爱的良好队风。
(三) 以“承文”为要,传承优秀文化
紧扣传统节庆,开展主题文化活动,让队员从中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。结合端午节、清明节、重阳节等传统节庆,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。通过组织包粽子、插艾草、制作香囊等民俗体验活动,让队员亲身感受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。通过开展“红领巾文化展览”,展示队员们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作品和成果,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组织经典诵读、书画展示和民俗体验,培育队员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。举办“中华经典诵读”比赛,鼓励队员们诵读经典诗词、古文名篇,通过比赛形式激发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。组织“红领巾书画展”,展示队员们的书法、绘画作品,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。结合民俗体验,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到校授课,让队员们学习剪纸、泥塑、书法等传统手工艺,亲身体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,增强民族自信心。
(四)以“践行”为重,增强社会责任
结合社区需求,设计志愿服务活动,提升队员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。设计并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,如社区环境清洁、敬老院慰问、助残服务等。通过“红领巾志愿服务日”活动,让队员们走进社区,了解社区需求,积极参与到服务中去,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。与社区组织合作,组织队员参与环保宣传、垃圾分类推广等公益活动,让队员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快乐,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。
开展劳动技能训练,增强队员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。组织“劳动教育实践周”活动,通过安排队员参与校园绿化、图书整理、公共设施维护等劳动项目,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。结合课堂教学,设计手工制作、农业劳动等实践课程,让队员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动手、爱劳动。通过劳动实践,培养队员们的耐心、细致和合作精神,帮助他们形成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。
(五) 以“聚力”为基,提升组织效能
完善大队委选拔流程和工作机制,优化队内管理效能。制定和完善大队委选拔、培训、考核制度,确保选拔过程公开、公正、透明。通过举办大队委竞选演讲比赛、展示个人才能等方式,选拔出具有领导能力和责任感的队员担任大队委成员。为新当选的大队委成员提供系统的培训,包括活动策划、团队管理、沟通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,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。建立大队委定期考核和评优机制,确保大队委成员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和积极的工作热情。
加强红领巾广播站和监督岗的日常运行管理,强化队内自主教育和自我服务功能。优化红领巾广播站的运行模式,通过定期策划节目、培训播音员、提升广播内容质量等措施,增强广播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鼓励更多队员参与广播节目制作,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创意,提升广播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。加强监督岗的管理,通过明确监督职责、定期培训、评比表彰等方式,提升监督岗的工作效率和队员的责任感。通过广播站和监督岗的有效运作,增强队员的自主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,推动队内管理更加科学化、规范化。
三、具体工作安排
(一)以“启智”为先,凝聚思想共识
开展“红领巾心向党”系列教育活动,通过读书会、讨论会等形式强化思想认同。在学期初,组织开展“红领巾心向党”系列教育活动,通过定期的读书会和讨论会,引导队员们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。选取适合少先队员阅读的党史、队史相关书籍,组织队员们在读书会中分享阅读心得,讨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。通过讨论会,让队员们在交流中加深对党的认识和理解,增强思想认同感。
定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涵养队员家国情怀,巩固理想信念基础。结合重要纪念日和节日,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,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观看爱国主义影片、邀请老党员和英雄模范人物讲述奋斗故事等。通过这些活动,帮助队员们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英雄事迹,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,巩固理想信念基础。特别是在清明节前后,组织队员们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先烈,了解革命历史,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。
(二) 以“导行”为主,抓实行为养成
利用红领巾监督岗,加强行为督查,推动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。实施“红领巾监督岗”每日值岗制度,安排队员们轮流担任监督岗,负责监督班级和校园内的行为规范执行情况。通过记录队员的行为表现,如课堂纪律、课间礼仪、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等,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。每周对监督记录进行汇总和分析,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,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。通过监督岗的有效运行,推动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,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。
定期开展行为规范主题班队会,增强队员自我管理意识。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行为规范主题班队会,针对队员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,进行总结和反思。通过案例分析、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,让队员们认识到规范行为的重要性,理解文明礼仪的具体要求。邀请行为规范优秀队员分享经验和心得,树立榜样,激励其他队员积极改进行为。同时,辅导员要在班队会上提出新的行为规范目标,明确队员们的行为标准,增强队员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感。
(三) 以“传承”为重,弘扬文化传统
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月,开展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活动。在春季学期,设立“中华经典诵读月”,鼓励队员们诵读经典诗词、古文名篇,通过比赛和展示活动,激发队员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。每周安排固定的经典诵读时间,组织队员们在班队会上朗诵经典作品,并进行点评和讨论。通过诵读比赛,选拔优秀队员代表班级参加校级比赛,提升队员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。
在端午、清明等传统节日期间,组织以节日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活动。如在端午节,开展包粽子比赛、龙舟竞渡体验等活动;在清明节,组织队员们制作香囊、插艾草、扫墓祭祀等传统习俗体验。通过这些活动,让队员们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,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
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的联系,邀请专家指导,提升活动质量和队员的参与感。与当地文化机构、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,定期邀请他们到校授课或进行实地指导。通过专业的指导,提高文化传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。比如,邀请书法家教授书法技巧,邀请剪纸艺术家教授剪纸技艺,邀请民俗专家讲解传统节庆的文化背景和习俗。通过这些活动,丰富队员们的文化体验,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。
组织经典诵读、书画展示和民俗体验,培育队员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。定期组织“经典诵读比赛”和“红领巾书画展”,展示队员们的学习成果和艺术才华。通过比赛和展览活动,让队员们在展示中提升自信,在交流中互相学习。同时,结合民俗体验活动,如剪纸、泥塑、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,让队员们在实践中体会文化的魅力,增强民族自信心。通过这些活动,全面提升队员们的文化素养,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(四)以“践行”为基,增强社会责任
结合社区需求,设计志愿服务活动,提升队员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。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,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,如社区环境清洁、敬老院慰问、助残服务等。通过“红领巾志愿服务日”活动,让队员们走进社区,了解社区的需求,积极参与到服务中去,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。具体活动安排如下:
- 社区环境清洁:组织队员们在社区内进行环境清洁行动,如清理垃圾、整理公共设施等,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。
- 敬老院慰问:安排队员们前往敬老院,与老人们交流互动,表演文艺节目,送去温暖和关爱,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。
- 助残服务:组织队员们参与助残活动,如陪伴残疾儿童、帮助残疾人士进行简单的生活事务等,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。
开展劳动技能训练,增强队员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。通过举办“劳动技能训练营”,为队员们提供学习和实践劳动技能的机会。具体措施包括:
- 校园绿化:组织队员们参与校园绿化活动,如种植花草、修剪树木,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劳动习惯。
- 图书整理:安排队员们在图书馆或班级图书角进行图书整理、分类,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细致的工作态度。
- 手工制作:结合课堂教学,设计手工劳动项目,如制作风筝、编织手链等,提升队员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。
通过这些劳动技能训练,帮助队员们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动手能力,养成热爱劳动、尊重劳动的良好品格。
评论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