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周红领巾广播稿
二十四节气之冬至
《迎冬至节气,讲传统文化》
时间:2024年12月20日星期五
地点:锐思实验红领巾广播室
播音员:
队员1:亲爱的同学们:
队员2:敬爱的老师们:
合:大家早上好!
队员1:唤醒你的耳朵,触摸你的心灵,用电波传递温暖,用声音传播正能量,红领巾广播站与你相约。让我们一起在广播中绽放光彩,书写美好校园篇章。
队员1:我是播音员xxx
队员2:我是播音员xxx
队员1:明天我们就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冬至日,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一起走进冬至的世界,感受它独特的魅力。
队员2: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。冬至这一天,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。过了冬至,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,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变长了,所以,冬至在我国古代被当作一个重要的节日,曾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,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。
队员1:冬至这天,太阳虽低、白昼虽短,但在气象上,温度并不是最低。实际上,由于地表尚有“积热”,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,冬至过后,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。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中云:“冬至之日,蚯蚓结。又五日,麋角解。又五日,水泉动”,可见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:“一候蚯蚓结: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此时阳气虽已生长,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;二候麋角解:麋与鹿同科,冬至时,麋感阴气渐退而脱角;三候水泉动:由于冬至阳气初生,白昼逐日增长,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有温热感。
队员2:在我国北方地区,每年冬至日,有吃饺子的习俗。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,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,包成像耳朵的样子,做成一种叫“驱寒矫耳汤”的药物,施舍给百姓吃。后来,每逢冬至,人们便模仿做着吃,形成了习俗。吃饺子,不仅是为了纪念张仲景,也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天抵御严寒,保护耳朵不被冻伤。
队员1:南方地区在冬至则有吃汤圆的习俗。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冬至吃汤圆又叫“冬至团”。民间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之说。在江南水乡,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有不才子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继续残害百姓。但是,这个疫鬼最怕赤豆,于是,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,用以驱避疫鬼,防灾祛病。
队员2:冬至前后,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,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,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,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。“吃了冬至饭,一天长一线”,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。不过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,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。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,1 月都是最冷的月份,故民间有“冬至不过不冷”之说,天文学上也把“冬至”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。冬至节气的到来,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冬。
队员1:冬至,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温情的节气。在这个节气里,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感受着家庭的温暖,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。无论是北方热气腾腾的饺子,还是南方软糯香甜的汤圆,都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团圆的期盼。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,与家人相聚,共享美食,共话家常。它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光如何流转,那些古老的传统和真挚的情感永远值得我们珍视。
队员2:同学们,让我们一起在冬至这个节气里,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体会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珍贵。愿大家都能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,拥有一颗温暖的心,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冬至。
评论0